近年來,DR設備正朝著更加準確化、輕便化、智能化和多維化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多功能動態(tài)DR、移動DR、三維化DR產品等等。其中多功能動態(tài)DR大大提高了普通放射設備準確診斷的能力,為臨床創(chuàng)造了價值。接下來給大家分析下多功能動態(tài)DR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以下是部分體位介紹及解決方案:

多功能動態(tài)DR影像圖

1、頸椎張口位:

傳統(tǒng)設備擺位方式:患者取站立位,頭部后仰,球管中心線經兩口角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頭部后仰角度小或中心線偏上會導致上頜中切牙與環(huán)椎重疊,頭部過仰或中心線偏下會導致枕骨底部與環(huán)椎重疊),由于傳統(tǒng)DR是盲拍,患者和操作者對這個角度的把控很難一步到位,造成擺位不準確,受檢部位該顯示的組織信息會不充分,從而導致產生較多的廢片,并大大延長了拍攝時間。

應用多功能動態(tài)DR后,在攝片中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因為在操作多功能動態(tài)DR檢查時,患者可取平臥位,作張口狀,球管中心線從兩口角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可先使用多功能動態(tài)DR的低劑量透視功能,讓病人調整好的攝片角度后進行曝光,一次即可成功。從而降低了醫(yī)生擺位要求,減少重復曝光現(xiàn)象。

2、跟骨軸位:

球管中心線向頭側傾斜35°~45°角,經內外踝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中心線傾角的大小,以踝關節(jié)背屈的角度來決定,角度大者,中心線傾角可小,角度小者,中心線傾角應加大,傾角的原則是垂直于跟骨長軸與臺面平角的角平分線)。

多功能動態(tài)DR

臨床上對球管中心線和受檢部位形成角度有要求的體位有十幾種,比如:髕骨軸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跟骨軸位要求向頭側傾斜35°-45°;鎖骨后前位要求向足側傾斜10°;骶椎前后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腰椎前后斜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頸椎后前斜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0°;頸椎前后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0°-15°等。

在這些對球管中心線和受檢部位形成角度有要求的體位的擺位過程中,可以應用多功能動態(tài)DR的電動控制擺臂、數(shù)字顯示角度值和動態(tài)透視影像觀察功能等特性,使這些體位的擺位更加準確、讓醫(yī)生工作效率更高!如果您想采購普愛醫(yī)療的多功能動態(tài)DR,或了解產品技術參數(shù),歡迎聯(lián)系我們。